社科联

抗英名将的巴州往事

信息来源: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8-08-10 10:47
  巴中光辉镇白羊坝临近巴河,村部距离巴中城区12公里,土地平整肥沃,有耕地768亩。依山傍水的白羊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清新怡人的秀美渔村。无数白羊坝渔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他们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谱写着一段又一段美丽的渔村之梦。
  秀美渔村惊现精美古墓
  最近,这个秀美的渔村惊现几十座精美古墓。经当地文物局组织专人现场勘察,认定这些精美古墓均是道光年间所造。被发现的古墓大小不一,合计有三十三座,年代最久的距今则有274年。其中两座墓葬雕刻内容丰富,图案精美,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对于研究清代雕塑工艺和研究清代巴中地区丧葬文化提供了较为珍贵的实物佐证资料,两座墓碑内容对于研究“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和四川人口发展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碑楼及碑龛上的戏剧人物和二十四孝雕刻对研究清代戏曲及孝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被发现的第一座墓葬为道光三十年所造.墓葬由封土和碑楼组成,碑楼为四方形石质仿木结构,为“四方碑”,具有川东北建筑特色。碑楼单檐攒尖顶,顶尖为葫芦形,碑楼坐于方形碑座上,碑座为方形叠涩式,上下浅雕卷草纹,碑座正面有三角形装饰,三角形内浅雕房屋、龙纹、云纹等图案。碑楼为形制两柱1间,正面门楣上方浮雕双龙戏珠托长方形匾额,匾刻“九世家风”,碑柱墓联为“品正行端龙门毓秀,出风入雅虎岭钟灵”,两碑柱侧面浅浮雕龙纹、人物、花草等图案,碑柱内两侧浮雕戏剧人物10组,墓碑主要记载墓主人生平简介。碑楼两侧面分别阴刻草书,碑楼背面形制和正面基本一致,扇形匾额刻“树德堂”,碑柱墓联为“存顺没宁形归吉穴,光前裕后代启文人”,碑柱内侧浅雕花卉图案和二十四孝图案,内嵌墓碑,主要内容为张氏家族基本情况介绍。碑上第一列刻有“钦命四川全省提督军门 张必禄”。
  张必禄,何许人也?
  据史料记载,张必禄,生于清嘉庆年间,号寿轩,字培斋,祖籍巴州太平(今达州万源市)人,先后任四川提督、云南提督、贵州提督,加太子太保,从一品,谥武壮,抗英名将,四川抗英第一人。一代抗英名将与白羊坝又有何渊源?在第二座被发现古墓上镌刻的碑文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第二座墓葬碑龛为整石凿刻而成,较为少见,为道光二十年所造。墓葬由封土和北龛组成,碑龛坐于方形碑座上,碑座素面无纹饰,碑龛为两柱1间,卷拱形,卷拱上方饰冠形顶,卷拱上方浅雕双龙、云图案,正面门楣上方浮雕双狮托长方形匾额,狮头损毁,匾刻“清河源流”,碑柱墓联为“身历两朝念兹皇祖,系传九世焕启文人”,双狮下面浮雕有人物戏剧图案11组,正面内嵌墓碑,墓碑内容主要记载墓主生平简介。碑楼背面形制和正面基本一致,匾额及碑柱题联风化严重,字迹不详,碑柱内侧浅刻戏剧人物及花卉纹饰,内嵌墓碑,墓上碑文迄今清晰可见:“懋道祖碑文 四川全省提督军门七世侄孙张必禄-辛己思科武举候铨千总八世侄孙张上思 議修”,碑文所示该古墓是张必禄与自己的侄儿张上思共同商议为太祖张懋道所建,张必禄是张懋道的第七代侄孙。“国初太祖大人系明远祖-任云南佈政曰铨-任云南巡抚名本之嫡嗣也”,张懋道太祖,曾任云南布政使名铨、云南巡抚名本的后嗣。“自豫章宦蜀落业石城,继迁德阳,明代有伟人,至明末群寇峰起,秉忠屠川,因挈族远避……及今世传九世,其间文圣武纬代各有人而”明代出了很多大人物,到明末群寇而起,张献忠屠蜀,太祖于是举家迁徙以避难,到了清朝立国时,几年后大乱平息,太祖只身回家恢复家业,东到孟家山(今巴中三江镇),南到万家沟(今巴中大茅坪镇),西到梨树垭(今巴中南江县内),以及百里以外的洞子塬(今巴中光辉镇),从太祖传到现在已经九世,其间文武才能,各代都有人物。“二百年来荒于荆棘,为之裔者能是乎,固勤贞珉以志不朽云”白羊坝一带住着张必禄的许多祖上,他与这些祖上之间并没有多少联系,但他常到白羊坝一带凭吊祖先,当他看见祖上的坟都荒在草堆里,二百年来渐渐荒芜,荆棘丛生,心想作为他们的后裔不能对此置之不理,因此为太祖张懋道建墓刻碑以永垂不朽。据说为太祖张懋道建好墓立好碑后,张必禄即召集张氏后人于道光二十年腊月初十举行了一次祭祖活动。
  相传张必禄将军生前钟爱骑马射箭还十分喜爱吃鱼,而白羊坝一带土地平整适合策马扬鞭,依山傍水渔产丰富,这也使得张必禄将军常常骑马往来于平梁古城和白羊坝之间骑马射箭、捕鱼、缅怀先祖、联络后人,乐此不疲。
  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张必禄病死于镇压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的途中。咸丰二年,“张必禄灵柩归葬平梁城,墓园刊有咸丰皇帝御赐祭文和碑文,谥号‘武壮’……张氏建武壮公祠于奎星阁南。”一代忠将魂归平梁城。
  抗英名将驻巴御敌
  平梁古城位于平梁镇以南200米、巴中市主城区以西3公里,雄居米仓古道西缘,海拔约850米,长宽约2000米,现有耕地400亩,森林1200亩,堰塘十四口,村公路三公里。古城呈五角星型,五方俱峭壁悬崖,山势高大雄伟,地势险要,莫可攀援,九弯十八仓错落别致,山形巍巍轩表,凛凛峻颜。平梁古城城门共五门九寨,有东西南北四门,外加一个水寨门,东石门上刻有三个一尺间方的大字“平梁城”,1947、1948年的时候,这些门还可以关闭,关了以后,下面的上来不了,后来在1956年兴修水利,就把石门拆来修筑了堰塘。
  时代变迁,如今平梁古城的石门已无踪迹,依稀留下四周一些古城墙,至今古城墙残存约3000米,石块连着石块,石块压着石块,历经764年风风雨雨,虽然一些石块有损坏甚至脱落,但是石墙依旧十分牢固,站在石墙上面往下看,险峻异常。在冷兵器时代,有这个石墙屏障,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兴许真的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石城山形高大而上面平坦开阔,良田星罗棋布,十多口井水四季不竭,东城建有古庙“红星寺”,北城建有古庙“真武宫”,常年香火不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据故老口耳相传,常年香火不断,东汉末年严颜将军作巴州太守,在古城练兵,严公点将台遗址至今尚存,古城修建于南宋,迄今764年,1242年,宋理宗人余玠为四川制置使,兵部侍郎,余玠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择险隘要地,命都统张实创筑平梁城,依山为垒,屯兵积粮,可驻万人之师,利用坚固山城的防御体系抗敌,平梁城在南宋抗蒙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相传宋末元初,平梁城在扩建中,一喜鹊把木匠的墨签叼走,他觉得奇怪便追赶,喜鹊最后飞到巴州城奎新楼旁,墨签吐落,二是考虑到城池扩建,人口增加,水是生命之源,一遇战事,山寨被围,日久必缺粮草,而不攻自破,再将巴州城和平梁城的泥土各取一升于称重比较,结果巴州城的泥土重于平梁城,见于多方面因素,古城再未扩建。
  停止扩建后的平梁古城依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一直为历代兵家攻守巴州必争之地。清两广总督,抗英名将,为朝廷封为“昭烈候”的张必禄将屯兵之地选定在平梁城,屯兵期间爆发当时三元里抗英,张必禄随即率领几千人从平梁城出发至广州抗英,成为四川抗英第一人。张必禄的一生,几乎是在征战杀伐中度过的。其生平武功迁升之迹咸丰帝御赐碑文中有精辟概括:“起家义勇,奋力戎行。拔戟摧坚,转战蚕丛之域;分符总伍,策名燕塞之间。荣赐雅翎,晋阶蛮部。赴函关面趋瞻对,历分阃以管游军。洎乎榆塞从征,花门折虏,望衡山而飞骑,入瑶塞以消烽。”张必禄一生参加过镇压川陕豫白莲教起义、河南天理教起义、湖南瑶民起义、新疆回民起义、广西太平天国起义,参加过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率四川健儿抗击过英国侵略者,驻守过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其临敌有勇,治军有方,御外有功,安边有策,功过臧否史家早已定论,此不累赘。张必禄终因效忠国家而病死疆场,对屯兵之地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最终选择长眠于平梁城。张必禄墓占地5亩余,墓前有方形石桅杆一对,高一丈五,顶端狮形装饰。有石碑两块,上刻咸丰帝御赐祭文和碑文。碑前有大石狮一对。有石铺坟坝,坟坝两侧有石雕人、马、虎、犬、羊等对称排列,墓地前后古柏森森。
  1967年春,因“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张必禄在平梁城的墓室、石雕等被毁,并有人挖坟拆棺,拆棺后见到一个满面红光的“活人”紧闭双眼,手拿宝剑、双手手腕戴着一对精美的玉圈,身着做工精细的华美衣袍,用手触摸,发现其皮肤十分柔软细腻,肤色与现在黄种人所差无几,仿佛一俱活尸躺在面前,这另当时在现场目睹的村民感到万分震惊。但随着开棺时间的推移,这个逼真的“活人”全身开始一点点毁色,越来越黯淡越来越黑,不到半个小时,最初开棺所见的满面红光的“活人”最后完全失去光泽。“难道这不是个真人?”在一旁的村民们纷纷议论道。当时的一位村民出于好奇,用手上的镰刀轻凿了一下,只见一些粉末开始夹杂着白色黏物慢慢往外掉,村民们猜测这应该是用一种特殊颜料和药料混成的黏性很强的物体做成的假尸,后来取出掉落的混合物体验证得知是由石灰和酒米混合而成的材料做成假尸,与活尸相似度极高。那么张必禄将军的真人墓地究竟在哪?据说村上的上辈老人们讲,张必禄将军生前共有十一座墓,分布在现巴中通江、巴中平昌和重庆梁平三个地方,至于他真人藏在其中哪一座墓里,至今还是一个未能揭晓的谜底。
  据说当时一位十分喜爱唱戏的村民马万如(190?出生不详)还将棺材中的华美衣袍取走,马万如常常穿着这件衣袍到巴州县川剧团唱戏演出,有时也在家中向村民们表演一些当时巴州地方剧《牡丹亭》等。1967年下半年,出于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宝剑、衣袍、一双玉圈被送进当时巴州县文管所保存,据了解那一双玉圈是做工精美的仿制品。如今,张必禄将军在平梁城的墓只有两根石桅杆高高竖立着,石桅杆顶各坐立着一只威武的石狮,保存较为完好。
  忠孝文化历久弥新
  饮水思源,保护古迹就是保护历史。巴中历史文化丰厚,文物古迹甚多,这些厚重而珍贵的文物古迹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背后传承历史传承精神的责任。
  平梁乡炮台村的老支书李月清说,“该村目前正在积极进行平梁古城修复的规划”,今后将以修复平梁古城为立足点,借住城郊优势,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元素,以发展近郊旅游带动乡村发展,以文化繁荣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时光荏苒,烽烟远去。张必禄将军的肉体最终长眠于黄泉之下,埋骨他乡。但他对国家以及对先祖的“忠孝”精神却长存于世,历经岁月的长河,历久弥新,越发光辉的照耀在巴城之上。张必禄身上所彰显的不仅是自己对国家的深厚感情,更是自己对国家的一份责任,是将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忠义精神。为更好地保护平梁古城遗址,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张必禄的爱国情怀,受到爱国主义洗礼、教育,缅怀先祖传承爱国文化,平梁镇将逐步把平梁古城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按照有机构编制、有场馆设施、有系统的展览内容、有讲解员队伍、有一定数量的文物和遗址、有经常性的展览活动、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等条件狠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硬件建设。
  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
  “我们将以‘渔家文化’和‘孝道文化’作为白羊坝村史馆的价值核心,通过‘渔家文化’带动乡村经济振兴发展,以‘孝道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光辉镇党委书记李永军这样说道。据了解,白羊坝目前正在积极修建村史馆,村史馆共分为七大版块,分别是前言、思源怀古、农耕渔趣、家园春秋、锦绣田园、村人村事、后记。
  中国人重孝道,历来有“百善孝为先”之古训。天地祖先为人伦之本,上至国君下至庶民都把祭祀看作是头等的大事,故国有太庙,族有祖祠,家有祖龛。凡是大事大业大家族长存于世,都建根不拔、报信不失、祭祀相承不绝。居住在白羊坝一带的张氏后人通过集体筹资,共筹集资金两百余万用于修建张氏祠堂,并计划于今年(2018年)腊月初十举行一次大型的张氏祭祖大典。从家祠祭祀开始缅怀先祖复承忠孝文化,以家祠祭祀规正民俗民风,共兴村民道德,共振乡村文明。
  作为旅游扶贫示范村的白羊坝,还积极打造出“依山怀古武壮候 临水品渔白羊坝”的宣传标语,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厚重的人文积淀,以及难逢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鲜明亮出“旅游扶贫示范”的旗帜,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实践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路子。(巴中市巴州区  佘艾玲/文 王刚/记者)

阅读:5636  【字体: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