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联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推动巴中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信息来源:李先国  发布时间:2018-08-08 10:35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养的综合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推动,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2016年5月17日,中央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2017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17年12月,中共四川省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则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加强理论武装,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社会科学界和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等重要职能作用,党和政府赋予了社科组织团结引导、组织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等重要职责,社会科学界和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敢于发思想之先声,建思考之真言,出思维之真谛,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积极推动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坚定政治站位,把好学术导向
  社会科学工作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坚决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体统一领导,在思想上政治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但自身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行动上始终遵循,还要带头在理论学术领域表率践行,起好示范带动作用,这是政治底线,来不得半点含糊。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学术交流,认真落实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部署、新要求,旗帜鲜明地抵制错误思潮和观点,认真做好社科界的稳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工作,着重加强对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成果评奖的政治把关和导向管理,加强对各类研究会、协会、社团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社科类学术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及社科网站、刊物的监管,引导社科工作者讲政治、顾大局,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聚焦改革发展,提升资政能力
  社会科学涉及面宽,对国家分类标准的人文社会科学20多个一级学科和200多个二级、三级学科,鉴于巴中社会科学研究力量薄弱的实际,不可能面面俱到涉及,全市社科界要重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经济、教育、法律、管理、文化等领域进行研究,有所建树。要着眼高、定位准、切入小、落点实,既架“天线”,又接“地气”,坚持鲜明的应用性方向、针对性措施。要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这个新特点,深度结合巴中实际,着力回答新发展理念下如何解决巴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做到领会更加投入,解读更加深入,研究更加透彻,贯彻更加自觉;要聚焦事关巴中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重点围绕巴中脱贫攻坚、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依法治市等确定重点选题,深入研究,推出一批有成功经验总结、未来发展对策的现实成果;要认真总结提炼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成效、实践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巴中注解。社科工作者要象晏阳初先生倡导的那样,“走出象牙塔,跨进篱笆墙”,多深入基层调研,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并经过科学的辩证思考,让课题研究成果更有实用价值。要注重课题成果的转化应用,成为再生产之力,探索建立“1+N”的成果转化机制,大力促进社科成果进入党委和政府决策,充分体现社科成果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效益。充分发挥课题规划、成果评奖的引导、激励作用,提高成果转化率。
  立足巴中实际,建设应用智库
  一个地级市的地方型智库如何进行功能定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巴中应用型智库”应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智库的巴中化发展道路,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地方特色、较高的学术水准、实用的价值取向,是一个思想生成、学术支撑、实践服务有机统一的战略支点。必须立足于服务于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立足于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于服务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前瞻性、应用性、创新性、科学性的智力成果。在功能定位上,一是本土化观念。社会科学本土化,基于多种维度的类型学框架,根据成果形态的展开方式,可分为本土理论问题研究型、本土社会状态认识型、本土社会问题解决型和修正创新型。这里所说的本土化观念,即是这几种,尤其是最后一种。社会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这个服务的对象应体现鲜明的地域特色。“巴中特色应用型智库”建设,要以巴中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为立足点,在走出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绿色发展新路子大局中寻找着眼点,在巴中改革开放的具体问题上寻找支撑点,所研究的对象和由此产生的学术成果要能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应用性方向。要提高智库的影响力,就要有正确的推广方式,即按需生产,解渴解扣,管用实用;按势生产,开展中长期的战略研究,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增势进行判断;按急生产,在关键时刻要能急政府之所急,想政府之所想。”这种“需”、“势”、“急”的内涵就是要体现应用性。我们要重视对社会科学一级、二级学科的创新性基础研究,但更应倡导对巴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尤其是某一方面具体问题的调查、分析、研判,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高质量的对策建议,让社会科学成果能正确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三是学术型水准。学术是“学”与“研”相结合的学问,这就要求学者既要学习知识,也要探寻真理。换言之,学术要求学者既要掌握丰富的知识,也要发表言论、论证与观点,而论证与观点的载体恰恰是论文与著作。因此,要有“作品主义”观点,用作品质量和一定的数量评判,走“规模学术”和“精品学术”相结合的路子。在平台打造上,重点建设“选题库”、"人才库"、"成果库",达到研究成果价值化、学术成果应用化的目标。一是选题库建设。具有课题管理职能的市社科联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改革开放大局,编制全市《社会科学课题指南》,确定年度或阶段性重点课题,征集、整理、收录各相关单位、社科组织课题,开展立项,重大的综合性课题可采用面向市内外招标或联系省以上社科院、高校专家,通过购买咨询服务的方式进行。二是人才库建设。人才是智库的生命源。巴中社科人才缺乏,一方面,可由本地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聘请省内外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及承担巴中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的知名企业家等组成专家学者团队,另一方面,可思考建立智库人才“旋转门”流动融入机制,以巴中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吸纳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体制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离退休人员加入智库,促进党政机关与智库的双向融入,整合增添研究力量。要在人才引进上注重吸引社科类人才来巴中工作。三是成果库建设。 成果库是智库的落脚点,是已经形成的课题和转化其应用、评奖等情况的展示。除了库内选题所形成的成果外,全市各部门、单位和市外与巴中有关的所有有价值的课题成果都应入库,以完整地体现巴中社会科学的总体成果和水平。可以从学术水准、应用成效、价值转化三个方面设计相关的评价指标,建构综合性指标体系,并将其作为社科优秀评奖的重要依据。智库提供的研究成果要形式多样,包括研究报告、论文、著作、对策建议、规划设计、咨询意见、立法草案、参与起草的党委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稿等成果形式。要体现为公共决策评价和服务的水准,公共决策是一门科学,随着现代决策的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的增强,需要将“谋”与“断”分离开来,在法律上、制度上正式将智库引入公共决策过程之中,把智库作为公共决策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纳入其中,建立起科学的制度化的公共决策体制。因此,一些部门的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综合规划、方案论证、咨询建议等前期工作不能由职能部门全权负责,应该把“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进行“可控性评估论证”,以减轻部门利益往往在某项决策上占有较大的话语权、解释权的现象,使某个领域真正有研究水平的专家学者和研究部门能对科学决策产生和实施积极影响,自觉不自觉地造成一些重大事项决策、实施和执行要有智库社科专家评估的意识,使决策更为科学。尤其是重大项目在决策实施的前期,要通过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估,使项目投资和建设更合理。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决策的结合,培育党委政府决策服务型智库、社会公共政策研究型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型智库、专业领域参谋型智库。这是提升“巴中应用型智库”作用力、影响力的长远路径。
  传承文化根脉,打造社科品牌
  巴中人文社会科学资源丰厚,很多方面的深度挖掘、研究、宣传还处于空白,在学术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某些深层次的问题在未来有待破题,这给广大社科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社科工作尤其是社科研究、普及工作,要注重融入巴中的文化根脉,在细查深究、体现特色、形成品牌上做文章。要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推动以巴文化、红军文化、晏阳初文化为主的巴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广泛传播,协同打造“巴文化中心”、“川陕苏区首府”、“晏阳初故里”三张文化名片,提升巴中影响力和美誉度。抓好以巴中地方特色为主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红四方面军历史为主的革命文化、以新时期巴中经济社发展建设成就为主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识的科普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加快巴中发展正能量,让社会科学尤其是地方优秀文化在浸润心灵、涵涌品性、修养人生方面的作用显著增强。(作者系巴中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
阅读:4272  【字体:   
回到顶部